• <legend id="kgiw0"><option id="kgiw0"></option></legend>
    <li id="kgiw0"></li>
  • 如何提高企業節能減排自主性?

    2016-05-25admin2738

     “十三五”已經開局,年耗能一萬噸標準煤以上的重點用能單位仍然是節能工作的重中之重?!笆濉逼陂g,國家組織實施了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推動重點用能單位節能工作取得長足進步。作為萬企行動的升級版,“十三五”期間,國家將組織實施“百千萬”行動,進一步抓好重點用能單位的節能工作。目前,有關機構正在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文件。

      應該說,經過“十一五”、“十二五”近10年的工作,以工業企業為主體的重點用能單位在建立節能管理體系、設置崗位、配備人員、開展常規節能工作等方面已經具備了比較好的基礎。

      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仍有不少企業的節能工作有很大提升空間。突出表現在:積極主動性不強,大棒趕著、胡蘿卜引著才愿意做點事情;能源價格高企時主動性較強,當前能源價格處于低位,許多企業就把節能工作晾在一邊了;很多萬家企業的基礎管理工作仍很薄弱,計量器具配備未完全到位,節能崗位不受重視,技術層面仍有一些“浮財”沒有掃,管理節能的潛力還沒有發揮。國家發改委能源所研究員郁聰分享了主題為《提升企業節能自主性》,以下為分享實錄:

      “萬家行動的一些要求執行率大大低于預期”

      我想各位都已感受到“十三五”節能工作面臨的挑戰于“十二五”、“十一五”相比有很大不同,節能的經濟環境、政策環境也發生很大變化?!笆晃濉?、“十二五”時期采取的一些以行政手段為主的推動企業節能的舉措,在“十三五”恐難以發揮更顯著的作用。但“十三五”乃至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伴隨著經濟發展驅動力的轉變、經濟轉型、能源轉型和技術進步,我國的節能潛力仍然很大。同時,企業仍將是節能的主體。如何調動廣大企業節能的主動性、積極性,建立節能長效機制,不僅是我國面臨的挑戰,也是世界性難題。

      為此,最近一年來我們投入力量,就“促進重點用能企業自主節能的市場化機制”開展了研究。不僅在國內開展了1300多家企業的問卷調查,也系統收集了國外政府建立自主節能減排機制的案例,并進行了國內外的對比分析。

      現在認真回顧“十一五”千家企業節能行動和“十二五”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再與國際上促進企業節能減碳的行動或項目比較后發現,我們的企業節能行動的設計是非常全面、系統的。但在抽樣調查和評估中也發現,萬家行動的一些要求執行率大大低于預期。例如能源審計的完成率大約只有1/3,能源利用狀況報告的完成情況也不理想,國家發布的重點節能低碳技術目錄在企業的使用率也不高,等等。為什么行動設計很好而執行效果會低于預期呢?

      “沒有形成企業自主節能的機制”

      按理說,節能能夠降低成本,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那為什么會出現政府推一推、有些企業跟著動一動、有些企業還不愿動,政府不推、企業就不動的狀況呢?研究分析后我們認為主要是沒有形成企業自主節能的機制。

      那么,是不是完全靠市場手段(如提高能源價格、增加稅收、用能權和碳交易等)就能解決問題呢?答案肯定是“非也”。

      節能領域存在價格扭曲、信息不對稱、效果不直觀等“市場失靈”現象,再加上節能在保護環境、提升競爭力、維護經濟運行安全等方面具有協同效應,典型的市場化國家的政府都對節能采取了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規制,節能領域的“無政府主義”幾乎是不存在的。

      即使是市場化國家,節能減排也是要依靠政府規制來引導和約束企業的。

      還有一種觀點,將節能市場化機制等同于“價格萬能主義”,認為只要把能源價格調整到位、只要能源價格足夠高,就能促進企業節能。但是,價格只是促進企業節能的充分條件,而非必要條件。

      雖然相對較高的能源價格有利于提高企業節能的積極性,但能源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其價格不可能僅僅為了促進企業節能而調整,而且如果不解決企業節能過程中遇到的外部障礙,面對再高的能源價格,企業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市場化機制應具備“各方收益、供需匹配、政府補臺”特點

      因此,什么是節能市場化機制呢?

      首先應該是以市場手段促進企業節能的機制。而促進企業節能的方式絕不僅僅只靠提高能源價格來提高企業節能動力,也包括與節能相關的技術、信息服務和基礎能力建設。

      其次,節能市場化機制應該采取市場化的實施方式。與市場化實施方式對立的是行政指令式的方式,以往我國政府采取的節能規制方式,更多表現為行政指令性特點。市場化機制的運行應是基于市場的邏輯、相信市場的力量、由市場中的相關主體根據用戶需求特點來完成。

      第三,節能市場化機制應該是能夠實現“扶上馬,送一程”的政策體系。世界上并不存在一個獨立運作的、且能夠包打天下的節能解決方案,節能市場化機制應是一個政策體系。

      總結上述,節能市場化機制應具備“各方收益、供需匹配、政府補臺”這三個基本特點。

      所謂“各方收益”,是指所有參與到政策機制運行過程中的各個主體,必須都能夠通過該機制而獲得收益,只要機制實施環節上有一個主體不能獲益,整套機制的運行就將受到影響,甚至不可持續。

      所謂“供需匹配”,是指政策機制(供應側)應貼合企業實際需求(需求側),即政府提供的節能解決方案應為企業量體裁衣,滿足企業需求、符合企業需要。

      而“政府補臺”,是指政府應從政策機制具體運行層面脫身出來,專注于市場環境建設和市場秩序維護,政府將扮演市場的補充角色,市場無法完成的,再由政府來協助完成。

      由此,激發企業節能內生動力的有效手段應既包括政府規制范疇的法律、法規、標準、監管等,也包括體現政府服務職能的信息發布、技術甄別、宣傳、教育、培訓等,更包括利用市場信號引導企業節能,如稅收政策、市場交易行為、成熟的第三方機構的普遍參與等。

      三股形成合力,才能讓企業在意識上重視節能,在行為上決策節能、投資節能。

      “決策者首先關注的是節能改造潛在的技術風險”

      在研究中我們還發現,宏觀政策制定必須源于微觀需求,政策能否得到落實、能否取得預期效果,都取決于政策與需求之間的匹配程度。目前我國很多節能政策都存在“最后一公里”問題,即政策沒有很好的契合企業的需求,也沒有讓企業從政策中獲得利益,造成了政策落實難、落實效果差的結果。

      那么,企業節能的真實訴求是什么呢?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在產能過剩、競爭加劇的背景下,高耗能企業高層領導普遍對節能比較重視,“領導不重視”情況越來越少。但節能技術改造事關企業生產,并會影響到企業內多個部門,因此高層領導在決策時會比較謹慎。相比基層工作人員關注節能技術而言,企業高層決策者首先關注的是節能改造潛在的技術風險(例如對于產品質量的影響、技術穩定性等),其次才是節能改造的投資回報率。

      我們總結企業節能存在的主要障礙和難點發現,基層主要是“找出節能潛力”和“識別節能技術”,基層人員仍然難以根據能耗數據測算出節能潛力,更難以準確找到合適本企業的節能技術。

      而在企業決策層,“可行性研究、信息核準”環節的困難和障礙仍然較多,企業高層決策者缺乏獲取可靠應用案例的途徑,對于政策法規的了解也不夠充分;同時高耗能企業還面臨著融資貴、融資難的問題。

      此外,還有節能效果的最終難以認定,對于企業、節能設備供應商、節能服務公司都是難點。

    日本Xx爽21护士
  • <legend id="kgiw0"><option id="kgiw0"></option></legend>
    <li id="kgiw0"></li>